首页 > 专家文章 > 文章详情

中药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后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0-24 12:00 来源:博禾医药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出现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因其操作简单、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而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移植后细胞如何定向分化为足够数量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形成大量新生小血管,从而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以改善供血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我们自2003年7月开始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病例,结果显示:移植后

3~5天即显示出患肢疼痛的减轻和踝/肱比值的增加,30天局部即有大量新生小血管的形成。其结论与国外报道相似。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了中药的应用,在移植后给予益气活血通络中药进行治疗。

目的在于应用中药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

–α)、集落刺激因子(CSF)等的影响,增加单核细胞数量及其免疫活性,并通过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激活作用,可以使血管再生细胞因子的数量增加。达到降低移植部位的反应,改善移植后缺血组织的内环境,增强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转化,进一步增加疗效。

结果证实,效果是肯定的。因此,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间有效恢复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降低截肢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因长期治疗发生的巨额医疗费用,降低了成本/疗效比值。

造成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血管病变,属中医‘脱疽’的范畴。中医认为,久病耗气,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脉络,结成淤血。加上患者本身多为中老年人,气血已虚。

故益气活血为此类疾病的基本治则。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相关理论”“益气活血理论”等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相关。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影响核酸蛋白质代谢、扩张血管降压、调节血糖等作用。

有资料表明:黄芪可明显上调VEGF水平,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DNA合成的作用。三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浆凝固因子,保护缺血性心肌细胞损伤、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血糖、抗炎、及抗衰老等方面都有作用。因此,我们选择黄芪、三七分别作为益气及活血的代表药物进行观察。

与对照组相比,三七中高剂量组CD34+百分比显着增加(P小于0.001),而低剂量组较对照组偏低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黄芪低中剂量组CD34+百分比显着增加(P小于0.05及P小于0.001),而高剂量组的增加无显着差异(P>0.05)。

以上是我们应用中药在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相关作用的初步探讨,其结论是肯定的。因为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体现的是对于对机体的综合调理、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传统中成药的中外合资企业,四川省十六家优秀外资企业之一,成都市工业企业五十强之一。
直达企业主页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