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liposome)是1965年英国学者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因为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也有人称之为人工生物膜。脂质体脂质组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包括磷脂和胆固醇。
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的抗癌药就叫脂质体抗癌药。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有阿霉素脂质体、顺铂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
脂质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如何应用?
国内新近研制脂质体涉及的包封药物有喜树碱、多糖、丝裂霉素、油酸、顺铂、氟糖啶、β-谷甾醇、南氟啶、青蒿酯、三磷酸腺苷、依托泊苷、白细胞介素-2、低分子肝素、氧氟沙星、阿霉素、维甲酸、黄连素、人参皂甙、汉防己甲素、黄芩、5-氟尿嘧啶、山莨菪碱、靛玉红、足叶玉甙、甲氨蝶呤、伯氨喹、三尖杉酯碱、双参、环磷酰胺等,特别是中药或天然药物脂质体制品已引起世界注目。
(1)脂质体在肿瘤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脂质体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体基于以下原理: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释放药物的选择性、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脂质体在体内能延缓释药,提高疗效而不增加毒性。还有报道应用长循环脂质体避免被吞噬细胞摄取,可以靶向到血管外肿瘤,许多实质性肿瘤血液供应比正常组织丰富,血管壁比正常血管壁的通透性高。在加以应用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靶向装置掺入脂质体,提高脂质体的趋肿瘤靶向性。这样,长效靶向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使到达肿瘤的药物增加,提高治愈率。
将药物包裹于脂质体中能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将抗癌药紫杉醇制成二棕榈脂酰胆碱(DDPC)脂质体,能改善紫杉醇不溶于水和类过敏反应给临床带来的不便。再如对人癌细胞具有广泛抑制作用的拓扑替康,其生理活性与ɑ-羟基半内酯环结构密切相关,然而在氯化钠溶液中以上结构迅速变为无活性的形式。为了提高拓扑替康在人血液(pH7.6)中的半衰期,在pH为5的水中将其包裹于二硬脂酸磷脂胆碱(DSPC)中,形成低pH的脂质体,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
近几年脂质体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表现出了喜人的前景,一批具有靶向性的抗肿瘤脂质体相继问世,如阿霉素、羟基喜树碱、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脂质体。目前两性霉素B脂质体产品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脂质体在疫苗和免疫调节方面的应用
脂质体在疫苗防治疾病中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这是因为某些传统的疫苗能引起许多严重的副作用。而脂质体作为疫苗载体的发现是非常有趣的,早期研究试图用脂质体作为酶载体以逃避身体的免疫反应,然而脂质体包裹酶后,不但没有降低酶蛋白的抗体滴度反应,反而使抗体滴度明显增加。脂质体具有免疫佐剂的功能但无目前所用佐剂的毒副作用。
将药物制成脂质体,能实现定向给药,并增加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了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如为了增强白介素-2(IL-2)的疗效,将IL-2包埋于小的、单层、长循环、外渗的脂质体(空间稳定的脂质体,SSLs)中。SSLs的包埋率和药代动力学都优于常规的脂质体,生物利用度较高,达85%以上,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和AUC是其它形式制剂的10~30倍。同时,与受体结合的有关的细胞分裂分子暴露于SSLs-IL-2的外膜,便于与T细胞受体的靶向结合。以上结果表明,SSLs-IL-2制剂的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都优于其它制剂形式。
(3)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之为基因治疗。
肿瘤的基因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研究者们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基因治疗。常见的策略有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导入细胞因子基因(如TNF等),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导入共刺激分子B7基因,以增强体内T细胞介导的抗瘤功能;针对不同的抑癌基因(如P53等)的失活或缺失,导入相关的抑癌基因,治疗已发生的转移;将自杀基因(如CD基因等)导入肿瘤细胞,利用药物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基因治疗采用的方法基本可分为基因矫正(genecorrection),基因置换(gengreplacement),基因增补(geneaugmentation),基因失活(geneinactivation)这四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基因载体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采用的载体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研究表明通过脂质体介导比利用病毒转导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优势:①脂质体与基因的复合过程比较容易。②脂质体是非病毒性载体,与细胞膜融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即被降解无毒,无免疫原性。③脂质体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到特定部位。④转染过程方便易行,重现性好等。经对阴离子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融合脂质体和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比较,认为阳离子脂质体具有寿命较长,转染效率较高以及能够运载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等特点。目前针对介导基因转移脂质体的研究有:pH敏感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