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由于该病急性发作期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学习,从而倍受医患关注,那么,作为家长,除了可以选择常规的治疗外,还可以依据病情实际选择中药,下面就来看小儿哮喘的中药治疗。
1.邪犯肺卫型
患儿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流鼻涕,咳嗽气喘,喉间有水鸡声,舌苔薄白微腻,脉多浮滑等。此乃感受外邪,使肺失宣降,痰阻气道使然。治法以疏邪宣肺化痰。并根据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性质,而分别以温宣与清宣两法。风寒喘恶寒而无汗,宜用温宣法;风热喘发热而有汗,则用清宣法,,佐以化痰之品。达到邪去则肺气自宣,肺宣痰化则喘自平。
1.1基本方
生麻黄3g,杏仁6g,前胡4g,半夏6g,陈皮4g,旋复花(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5g,白僵蚕5g,甘草3个。偏于风寒表实者加桂枝5g;偏于风热者去麻黄,加桑叶、牛蒡子各6g,大贝母10g;若见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者去苏子、白芥子、半夏加生石膏15g,地龙6g,黄芩5g,生麻黄改用为炙麻黄,若喘促渐平,但仍有咳嗽者,去苏子、白芥子、旋复花、莱菔子,加茯苓10g,冬花、紫苑各6g以善其后。
2.痰浊内阻型
大多表现为气逆喘急,痰涎上雍如潮,舌苔厚腻,脉沉滑。此型是无表邪,易与外感诱发者相区别。治以清化痰浊为主要法则。但在辨证时尚须注意脏腑相关,痰瘀同源的特点,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若伴见生有潮热腹胀便结者,其喘多因肠胃积滞、腑气不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肃降,有赖于腑气之通畅,倘大肠积滞不通,则可影响肺气之肃降,痰雍便结而相互影响,致痰浊阻遏气道而成。故治疗不只注重肃肺降逆,还特别留意通腑清肠。以达肺气宣、腑气通,方可使哮喘缓解;若哮喘发作时伴见有面色青暗,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者,此喘非为痰之作祟,而与络脉瘀痹,乃形成“痰加瘀血”,治疗应注意运用活血化瘀之品。
2.1基本方
胆南星3g,枳壳、葶苈各6g,苏子、芥子、莱菔子各5g,法半夏6g,陈皮3g,茯苓10g,杏仁6g,丹参6g,甘草2g。腹部胀满,大便干结,午后热甚去胆南星、半夏、甘草,加生大黄(后下)6g,生石膏(先煎)12g,瓜蒌仁10g,面青唇绀,舌现紫暗或边有瘀点者,去苏子、芥子、莱菔子;加桃仁、红花、郁金各5g;痰涎雍盛者服用鲜竹沥10ml。